MBA提前面試高頻時政話題,這些熱點碼住不慌!(三)
MBA提前面試考題范圍很大,但也并非無跡可尋。時政熱點一直是MBA提前面試中的一個考察大類,過往很多申請者認為時政熱點是MBA提前面試中很難應對的一個板塊。有的學員簡單作答了兩三句話后便無話可說了,有的甚至沒有聽說過提問的話題。
今天給大家整理了近段時間出現頻率比較高的時政熱詞/熱點,同學們可以多做了解!
(一)十九屆五中全會關于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基本思想
1.堅持和完善繁榮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制度,鞏固全體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廣泛凝聚人民精神力量,是 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深厚支撐。
2.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文化建設制度。
3.健全人民文化權益保障制度。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推出更 多群眾喜愛的文化精品。
4.完善堅持正確導向的輿論引導工作機制。堅持黨管媒體原則,堅持團 結穩定鼓勁、正面宣傳為主,唱響主旋律、弘揚正能量。
5.建立健全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的文化創 作生產體制機制。
(二)文明交流互鑒
1.亞洲文明對話大會對促進亞洲及世界各國文明平等對話、交流的意義
(1)傳承弘揚亞洲和世界各國璀燦輝煌的文明成果,搭建文明互鑒、共 同發展的平臺。
(2)讓亞洲人民享受更富內涵的精神生活,促進地區發展合作。
(3)增強亞洲文化自信,促進亞洲協作互信。
(4)凝聚亞洲發展共識,激發亞洲文化創新活力。
(5)為亞洲命運共同體和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提供精神支撐。
2.在文化交流互鑒中如何提升國際傳播能力、講好中國故事
(1)文化與經濟、政治相互影響、相互交融。講好中國好故事首先要推 動經濟、政治的發展與交流,不斷提升綜合國力,增強全民族文化的創造 活力。
(2)要尊重文化多樣性,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則,探索各國文 化發展的共性和普遍規律,搭建中外文化交流的橋梁。
(3)要立足社會實踐,充分挖掘我國的文化資源,繼承傳統、推陳出新,讓世界人民真正了解中國優秀傳統文和現代文化的精髓。
(4)要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主體作用,同時把握國外消費者的文化需求. 創新國際傳播的手段和途徑,增強中華文化的吸引力。
3.如何通過文化交流促使“一帶一路"沿線各國“民相親、心相通”
(1)大眾傳媒是現代文化傳播的主要手段。要通過報刊、廣播、電視、網絡和信息技術等多種形式講好中國故事,樹立好中國形象。
(2)商業貿易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徑。要發展具有當代文化價值特性、 面向“一帶一路” 主體國家特色的文化創意產品,成為凝聚文化共識、促 進民心相通的橋梁紐帶。
(3)教育是文化傳播的重要途徑。要促進“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青年文 化對話與交往,推動不同文明交流互鑒、和諧共生,共同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積極努力。
(三)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
1.黨如何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
(1)指導思想:推進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使全體人民在 理想信念、價值理念、道德觀念上緊緊團結在一起。
(2)面向實際:要以我們正在做的事情為中心,堅持問題導向,聆聽時代聲音。
(3)輿論導向:必須堅持正確輿論導向,加強陣地建設和管理。
2.我國應如何加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 角度)
(1)大力發展先進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增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 吸引力。
(2)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發 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
(3)增強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指 導實踐、推動工作。
(4)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3.媒體融合的背景下,主流媒體如何做好意識形態宣傳工作
(1)主流媒體堅持正確輿論導向,把握意識形態領導權,打造品牌宣傳欄 目,主動及時高效地宣傳意識形態內容,提高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 力、公信力。
(2)加強傳播內容建設,融合媒體資源,打造意識形態宣傳工作的資源 庫。
(3)運用現代傳播技術,重視傳播手段建設和創新,增強意識形態內容 的吸引力,生動、立體地闡釋中國故事。
(4)創新宣傳形式,整合各種資源形成宣傳合力,建立網絡綜合治理體 系,營造清朗的網絡空間。
(5)加強陣地建設和管理,使宣傳工作貼近人民群眾生活,使意識形態 的內容更易于人民群眾理解和接受,凝聚同心共筑中國夢的磅礴力量。
4.主流媒體怎樣與新媒體融合發力,傳播、弘揚主流價值觀
(1)利用新媒體交互性共享性強的特點發揮其在文化傳遞、溝通、共享 的強大功能,促進主流價值觀的傳播。推動文化內容形式、體制機制、傳 播手段創新,以強大的實力保障推進媒體融合發展。
(2)立足于社會實踐。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源泉和動力,捕捉身邊的 美好,在深入生活中進行媒體融合發展。
(3)面向廣大人民,反映人民利益與呼聲,提供人民大眾喜聞樂見的社 會主義文化,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4)科學技術的進步,是推動文化發展的重要因素。要運用現代信息技 術收集、選擇傳遞、儲存文化資源,推動媒體融合。
5.在全媒體時代主流媒體應如何成為“輿論壓艙石、社會黏合劑、價值 風向標”
(1)加強新技術的運用創新。推動媒體深度融合發展,增強傳播能力, 打大引導力。
(2)黨要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的領導權,使全體人民在理想信念、價 值理念、道德觀念上緊緊團結在一起,聚焦改革成就,占領主流思想輿論 陣地。
(3) 主流媒體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疏解社會矛盾,維護社會和諧穩定。
(四)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1.如何推動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
(1)增強文化自信, 立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深人挖掘中華傳 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
(2)在保持傳統文化精神內核的基礎上,讓傳統文化融人時代語境,反 映當代人的生活、情感和價值追求,使其與當代社會相適應,與現代文明 相協調。
(3)面向世界博采眾長,廣泛吸取外國優秀文化的營養,增強自身的創 造力和感染力。
(4)發揮現代科技和大眾傳媒作用,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內容形式、體制 機制、傳播手段的創新,使傳統文化進發新活力,展現新魅力。
2.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對增強文化自信的作用
(1)文化自信,來自于對時代發展潮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的 深刻把握,來自于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對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堅定 信念。
(2)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維系民族生存和發展的精神紐帶。中華優秀傳 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使中華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 創造力的重要源泉,有利于對自身文化價值充分肯定。
(3)創新是文化富有生機與活力的重要保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 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使得中華民族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創造力,有利于對 中華文化發展堅定信念。
(4)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有利于提升文化軟實 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有利于堅定文化自信。
(五)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
1.新時代傳承和弘揚英雄精神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意義
(1)英雄精神集中體現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傳承和弘揚英 雄精神,有利于培育中華民族精神,增強文化自信。
(2)新時代傳承和弘揚英雄精神能夠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提供 重要的文化資源。
(3)新時代傳承和弘揚英雄精神,有利于堅定理想信念,牢記使命。
(4)有利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加強思想道德建設,有利 于培育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2.弘揚改革開放精神對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意義
(1)改革開放鑄就的偉大改革開放精神,是黨和人民彌足珍貴的精神財 富.改革開放精神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資源。
(2)弘揚改革開放精神,能夠堅定對中國特色社 會主義的信念、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信心。
(3)有利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和弘揚中華民族精神 增強文化自信。
(4)有利于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為繼續推進改革開放和 實現中國夢的偉大目標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
3.新時代傳承和弘揚女排精神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意義
(1)女排精神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時代精神的精華,是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
(2)新時代傳承和弘揚女排精神,有利于堅定理想信念,牢記使命。
(3)有利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中華民族精神,增強 文化自信。
(六)上好思政課做好引路人
1.思政課在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1)有利于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 觀,使之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凝魂聚氣強基固本。
(2)有利于加強理想信念教育、加強思想道德建設,思信提高學生的思 想道 德修養和科學文化修養,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3)文化對人的認識活動、實踐活動和思維方式會產生潛移默化、深遠 持久的影響。
辦好思政課,有利于引導學生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 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愛國主義情懷,把愛國情、強國 志、報國行自覺融人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社會主義現 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奮斗之中。
2.開好思政課對培養時代新人的作用
(1)文化對人的影響來自于特定的文化環境和各種形式的文化活動,思 政課傳遞真善美、啟迪思想智慧、塑造精神靈魂。
(2)教育具有選擇、傳遞、創造文化的特定功能,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 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引導學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3)引導學生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投身實踐,擔當民族 復興大任。
(七)文化自信
1.傳承弘揚中國文化對堅定文化自信的意義
(1)堅定文化自信,事關國運興衰、文化安全、民族精神獨立性。
(2)文化自信來自對時代發展潮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的深刻把握,來自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對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堅定信念。
(3)傳承弘揚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可以延續歷史文脈,彰 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民族品格,筑牢中華民族文化自信的根基。
(4)挖掘中國文化蘊含的時代價值,講好“中國故事”,可以增強人們 對中華文化發展前途的信心、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的信心、 對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目標的信心,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夢凝聚精神力量。
2.如何推動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大眾生活,增強文化自信
(1)引導公眾創新挖掘優秀傳統文化資源,滿足大眾參與感,增強對我 國文化生命力的堅定信念。
(2)創新傳承傳統節日文化的形式,增強大眾認同感,充分肯定我國傳 統文化的時代價值。
(3)運用現代科技拉近優秀傳統文化與觀眾的距離,提高大眾獲得感、 深刻把握時代發展潮流。
(4)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國際交流和傳播,提高大眾自豪感,彰顯 中國文化的價值。
(八)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1.宣傳 xx 先進事跡對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積極意義
(1)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凝結著全體人民的共同價值追求,是當代中國 精神的集中體現。
(2)宣傳張富清同志先進事跡、激發情感認同。有利于引導人們堅定愛 國、敬業誠信、友善的價值追求。
(3)發揚老一輩奉獻精神,共同筑夢新時代,有利于增強社會主義核心 價值觀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
(4)宜傳英雄,學習英雄,有利于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于心、外 化于行。
2.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全面融入法治建設的政治意義
(1)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全面融人法治建設,有利于把依法治國與以德 治國相結合。
(2)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價值觀念變成行動遵循,提升公民索養, 促進社會的文明進步。
(3)有利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3.社會主義文藝必須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
(1)對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來說最持久、最深層的力量是全社會共同認 可的核心價值觀。核心價值觀體現著一個社會評判是非曲直的價值標準。一個國家的文化軟實力,從根本上說,取決于其核心價值觀的生命力、凝 聚力、感召力。
(2)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凝結著全體人民共同的價值追求。社會主義核 心價值觀是當代中國精神的集中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既體現了社會 主義本質要求,繼承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 體現了時代精神。
(3)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就 要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凝魂聚氣、強基固本的基礎工程。
4.國家勛章和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如何生動體現了中華民族精神和社 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1)偉大創造精神偉大奮斗精神偉大團結精神偉大夢想精神是中華民族 精神的基本內涵,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國家勛章和國家榮譽 稱號獲得者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開拓創新、無私奉獻、報國愛民,堅守為 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使命,集中體現了偉大的中華民 族精神。
(2)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凝結著全體人民共同的價值追求,是當代中國 精神的集中體現。國家勛章和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是新時代社會正能量的 標桿和楷模,他們身上所展現的忠誠,執者樸實的品格,集中體現了愛國、 敬業、誠信、友善的價值追求,鑄就了” 新時代的中國信仰和中國精神。
5.怎樣通過教育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1)教育是人類特有的傳承文化的能動性活動,具有選擇、傳遞、創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與培育上發揮著重要作用。通過教育將文化傳 遞給學生,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
(2)文化對人的影響來自特定的文化環境利各種形式的文化活動。通過 各種教育活動創設良好的文化環境,引導學生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豐富 精神世界、增強精神力量、促進全面發展。
(3)文化影響人的實踐活動、認識活動和思維方式。通過教育,普及科 學知識,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和實踐能力,增強學生創新創造活力。
(4)加強思想道德建設,筑牢理想信念之基。通過開展理想信念教育、 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 文化觀,自覺成為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6.科技在教育創新中的作用
(1)現代科技運用于網絡教育,極大地豐富了學習課程和方式,為人們提供了更多的選擇。
(2)現代科學技術的運用,使教學信息的傳遞更加快捷、更加豐富,有 利于實現師生的交流互動,創設良好的學習環境。
(3)新技術的運用,課件內容在教學中的實時整合,有利于提高教學的 針對性和實效性。
(4)新技術的運用,教育方式的不斷變革,使教育在人類文化的傳承中產生越來越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