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擇校和專業怎么選擇
23考研人,擇校擇專業是個頗為頭疼的問題,不只是想讀什么就選什么,要考慮到自身能力,要考慮大目標就業前景,要考慮到競爭力度,了解專業院校考情等等,所以說,選擇目標院校和專業,你需要花較多時間和精力做調研和準備工作。這里有方法供同學們參考!具體來說說。
一、專業范圍選擇
1、考研可選擇的“本專業”
例如小A本科就讀專業為“金融學”,該專業屬于“應用經濟學”一級學科,該一級學科下有“區域經濟學”、“產業經濟學”等10個專業。對于該學員而言,這10個專業均為考研可選擇的“本專業”。
2、考研可選擇的“相近專業”
例如小B就讀專業為“金融學”,該專業屬于“應用經濟學”一級學科,與該一級學科平行的一級學科為“理論經濟學”,“理論經濟學”一級學科之下有“政治經濟學”、“經濟思想史”等6個專業。對于該學員而言,這6個專業均為考研可選擇的“相近專業”。
3、考研可選擇的“跨專業”
不屬于本科就讀專業所屬學科門類的學術型碩士和專業碩士,則為考研可選擇的“跨專業”。
二、碩士類型選擇
兩種類型的碩士學位供考生進行選擇:學術型碩士和專業碩士。
學術型碩士按學科設立,其以學術研究為導向,偏重理論和研究,培養大學教師和科研機構的研究人員。
專業碩士以專業實踐為導向,重視實踐和應用,培養在專業和專門技術上受到正規的、高水平訓練的高層次人才。兩種碩士類型均為全國統一考試、全日制培養并發放雙證。
三、意向專業選擇
根據自己的意愿和前面兩個步驟,確定自己想考的專業,確定是否跨專業考試。
四、意向地區選擇
1、就業原則
未來打算在哪兒就業,就選擇在哪個城市讀研。這是讀研選擇地區的第一原則。一線城市學校較多,同理每年的各學歷層次的應屆畢業生較多,工作競爭相對激烈。例如,如果在北京讀完研究生后,學員將回到家鄉所在省的省會就業,則選擇在本省省會讀研為更好的選擇,既利于人脈積累,也便于利用好地緣優勢。
2、安家原則
未來打算在哪兒買房子、組建家庭,就選擇在哪個城市讀研。這是讀研選擇地區不得不考慮的現實問題。未來每位研友都需要組建自己的家庭并照顧父母。在一線城市買房壓力大,成家安定下來相對非常困難;而其他的省會城市或中小城市相對輕松。
3、經濟原則
相比較而言,在一線城市讀研需要承擔更大的經濟壓力,會比其他省會城市對于家庭經濟狀況的要求更高。
4、一區、二區選擇
按照地域原則,教育部將不同的省份劃分為一區、二區,每年的考研復試分數線也分為一區線和二區線。相比較而言,每年國家二區總分線比國家一區總分線要低10分,單科分數線也更低。
隨著考研人數的逐年遞增和招生的結構性轉變,考研的總分線也是年年居高不下,讓很多學生與成功失之交臂。有鑒于二區省份對于總分線和單科線的要求更低,更加適合不愿意承擔考研風險、基礎較弱的同學選擇。
五、意向碩士點選擇
選哪一個學校最重要的是看它是不是適合自己,而不是它是不是最好,是不是排名靠前;另外還要看自己能夠考上的可能性。如果你基礎很好,又能抽出時間來復習,應該考重點學校;反之則是一般的學校。再有報考是否方便也是要考慮的。一般地說,還是就近報考、學習比較好。
六、自我競爭力分析
個人的能力,考研目標院校的選擇一定要量力而行,要確保有機會考上,如果選擇的學校很好,但考取的概率幾乎等于零,這就沒有意義。這一點與第二點似乎有些沖突,其實并不矛盾,理想的目標院校應該是個人能力與個人抱負的交叉點上。
七、意向碩士點競爭難度分析
1、參照往年的報錄比。碩士點的報名錄取比例越高,則難度越低。碩士點的總分和單科線越低,則難度越低。
2、初試參考書分析。不指定參考書。此類碩士點非常注重學生平時的個人修養,專業課考試難度較高,一般不建議選擇。如果一定要報考這類院校專業,可參考同等院校專業所給出的參考書目。指定參考書。大多數院校都會給出具體的專業參考書目
3、復試差額錄取比例。復試差額錄取比例越大,難度越大
八、確定目標碩士點
確定目通過以上步驟,最終確定目標院校和專業標碩士點